福建农信:以红色基因铸就金融为民本色

文章作者:省联社办公室文章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0日

福建农信:以红色基因铸就金融为民本色

  

  福建红色金融发展历史悠久、基因厚重。

  红色圣地,农信摇篮。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前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过美好生活”为初心和使命的红色信用合作社在闽西诞生,成为全国第一批红色信用合作社。

  

  永定太平区信用合作社旧址——裕安堂

  95年筚路蓝缕,95年步履铿锵。从红色信用合作社诞生时的“星星之火”,到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开办的第一家信用社,再到全省银行业从业人员最多、网点分布最密、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福建农信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在金融为民的道路上深耕细作,谱写了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奋斗篇章,勇当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主力军,成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的倡导者、践行者。截至2024年10月末,全省农信系统资产总额13606亿元,存款余额10690亿元,贷款余额7513亿元,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位居全国农信系统前列。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福建农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深入实施“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战略工程,持续探索打造具有农信特色的经营模式,深耕支农支小支微主责主业,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

  历久弥新 当好红色农信基因的传承者

  “红色农信精神是福建农信人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参观完红色农信诞生地展览馆,福建农信一名新上岗的客户经理表示,将始终牢记红色农信初心,以信贷资金为载体,将党的支农惠企政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为乡村振兴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1951年8月,福建省第一家信用合作社在福州郊区新店乡成立。(资料图片)

  时间是伟大的见证者,勾勒出传承的轨迹。

  95年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福建农信始终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和“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2010年党的工作垂直管理后,全省农信系统各级党委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管金融的要求,落实党的各项金融政策,使党的领导成为全体干部员工团结奋斗的最大底气、最大保障。近年来,福建农信提出了“三个结合”的总体思路,其中首要的就是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结合,并推动67家行社全部将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内部治理效能和改革发展动能。

  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已成为福建农信改革发展的引领和纽带。聚焦“党政所需、农村所缺、农民所盼、农信所能”,福建农信首创实施“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战略工程,主动扩大“多社融合”朋友圈,与9个设区市政府、主要涉农厅局在内的60多家涉农涉企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选派金融助理6330名、聘任乡村振兴信息员4452名,下沉服务全省17110个村居、社区,在支农支小、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普惠金融、防范风险等主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涌现出“垄上行金融服务队”“红马甲金融服务队”“乡村振兴金融轻骑兵”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党建服务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金融为民 勇当红色农信基因的践行者

  1929年,永定太平区信用合作社成立时发放的第一笔贷款,就是用于支持上洋乡的贫民购买耕牛,金额200元,解决老百姓因缺耕牛而由人代替耕牛拖犁的状况。

  岁月更替,初心不改。截至2024年10月末,福建农信的个人贷款户数已近350万户,破解群众融资难题已成为“工作日常”。

  东山县澳角村,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汽笛声悠扬,渔民小沈从祖辈以讨海捕鱼为生的主业中,逐步摸索出一条电商发展之路。东山农信联社的“线上经济贷”,为小沈的电商之路注入“强心剂”,帮助他建立起水产品电商直播基地,带动更多渔民共同富裕。

  

  东山农信联社金融助理深入澳角村,为渔民提供金融服务。

  从95年前的抑制高利贷,服务百姓、支持生产,到如今的支农支小、践行普惠金融,福建农信一直紧跟时代发展大潮,在服务“三农”、民营小微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福建农信首创发起并持续构建普惠与共享的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紧紧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我省“四大经济”等重点领域,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线,书写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生动实践——

  发力科技金融,建立完善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体系,构建“融智+融资+融技”综合服务体系。

  做优绿色金融,充分挖掘福建山海资源禀赋要素,写好“山海文章”,打造跨产业多元融合新业态。

  深耕普惠金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主动融入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积极投身特色现代农业“3212”等重点工程,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布局养老金融,进一步做优网点适老化服务,实现利民、惠民、便民。

  拥抱数字金融,抓住乡村“三变”改革,建设升级版福农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农村要素有序流转、价格逐步发现、价值有效实现。

  截至2024年10月末,福建农信涉农贷款、林业贷款等多项乡村振兴指标持续领跑全省,连续四年在福建省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迅速落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累计投放民营提质争效贷款笔数、金额分别占全省银行业78.24%、33.01%;连续两年在全省银行业机构服务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励评价中荣获一等奖,位列第一名;个人贷款覆盖面超35%,“普”写“惠”民利民新答卷。

  薪火相传 争做红色农信基因的发扬者

  在厦门市海拔最高、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军营村,茶农老高对于厦门农商银行金融助理小林上门办理“碳汇贷”连连点赞。老高说,厦门农商银行金融助理派驻军营村的10年来,坚持“每周一次驻村”等“五个一”服务,让军营村村民享受到了“零距离”的金融服务,也让他的茶园今年“大丰收”。

  

  厦门农商银行通过开展“一村一策”专项金融服务行动,大力支持高山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

  金融助理的零距离服务,是福建农信人躬行实践红色优良传统的一个缩影。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火把访贫农。”这首革命山歌当年在中央苏区广为传唱,是当时苏区广大群众的一种内心感受和真情流露,也是对当时包括红色农信前辈在内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生动写照。

  一代又一代的农信人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地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穿行在乡野田间,奔走在农家院落,把金融政策、产品、服务和资金送进百姓家门,形成了“背包银行”、“三水”“三铁”精神等农信特色工作作风。这些作风连接着农信人与地方百姓的深情厚谊,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生动实践。

  如今,红色农信初心已然与福建农信“深耕八闽,厚植三农”的企业使命、“百年农信,百姓银行”的企业愿景、“有为农信,实干兴社”的企业精神有机融合,在2万多名农信人心中扎根,融入农信人日常金融服务中,以全新的形式绽放。

  深耕主责主业,持续拓宽服务内涵。因地制宜打造集政务、民生、电商、物流、金融等“五位一体”的福农驿站232个,积极融入基层、社区治理,让农信金融服务更加深度融入广大客户的生活。

  坚持守正创新,持续丰富金融产品。围绕我省山、海、林、地等要素资源禀赋,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推出“五福”系列信贷产品,助力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点痛点。

  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提升服务体验。顺应数字金融发展趋势,持续推广福农e政、福农e贷、福农e付、福农e厅、福农e购等“福农”系列服务,以及“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缴费”等近30类行业应用场景,使人民群众能更多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福建省农信联社刚刚召开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部署会,吹响了全省农信系统奋进的号角。下一步,福建农信将牢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守支农支小初心,担当金融为民使命,积极主动,务实作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