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传统义利观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文章作者:宁化联社02文章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4日
以中华传统义利观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宁化农信联社)
近年来,宁化农信联社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在省联社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推进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在全社培育、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引领全社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8月末,宁化农信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7.86亿元,较年初增长4.1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4.03亿元,较年初增长2.69亿元。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中国金融发展的软实力,更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内涵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宁化农信联社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拓展学习深度、精度上下功夫,对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结合省联社党委相关要求,逐条逐项进行学习、研究、细化制定落实措施,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贯穿到各项业务和经营决策中。
二要以人为本: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金融服务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宁化农信联社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服务三农、扎根三农为使命担当,坚守主责主业,为服务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农信力量。
三要诚信经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重信守诺,这一精神在金融领域同样得到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求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宁化农信联社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将消保工作纳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发展战略,压实各级“一把手”责任,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职责链条,进一步树立宁化农信联社重信践诺的良好形象。
四要义利兼顾:金融具有功能性和营利性双重特性。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倡导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宁化农信联社坚持国家利益优先、人民利益至上,自觉平衡功能性和盈利性的冠以,聚焦做好“五篇大文章”,主动服务宁化县特色林下经济和“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先后推出了“五福系列”贷、绿林贷、“三宝”贷等金融产品,并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下文选聘83名农信客户经理担任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实现县域金融全覆盖,营造良好信用氛围,积极宣传“创保贷”“提质增效专项”贷,并开展“”
五要稳健审慎:金融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稳健审慎是行业发展的基石。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要稳健经营、审慎管理,不急功近利,确保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守正创新: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鼓励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脱实向虚,确保创新始终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依法合规:金融与货币打交道,天然面临较高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求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依法经营、合规操作,不胡作非为,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路径
加强金融文化建设:金融机构要将金融文化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中,制定具体的文化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
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文化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营造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浓厚氛围,通过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传播金融文化理念。
完善监管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金融机构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农信人更应该深刻领会其内涵和价值,积极践行其核心理念和要求,为推动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