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助推宁化农信联社高质量发展

文章作者:宁化联社02文章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3日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助推宁化农信联社高质量发展

宁化农信联社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宁化农信联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应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宁化农信力量。

一、深刻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行业内涵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实践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体现了新时代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农信社是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提供者,需要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实体经济中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提升服务质效,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二、积极探索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诚实守信,打造百姓银行。将诚信作为经营发展的基本遵循,融入农信社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讲诚信、守承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打造有为农信。同时,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在利率及收费定价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以提升消费者防范识别风险能力为己任。

(二)坚持以义取利,厚植三农情怀。要聚力薄弱环节,履行为民服务初心,加大对小微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扶持力度,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现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等多维度平衡发展;要积极推广政策,开辟绿色通道,推行专人专岗专责,实现快审、快批、快贷,提高业务办理效率,让纾困惠企政策直达各类市场主体;要坚持精细化管理,持续推广“专利权、收费权、排污权”等新质押形式,让企业的“无形资产”变成“真金白银”,加大减费让利力度,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遵循审慎文化,坚持实干兴社。要探索属于宁化农信联社的发展路径,根据支农支小战略定位,发挥好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主力军作用,实现错位经营,打造特色、差异化竞争力;要把防控风险作为永恒主题,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加快林权类不良贷款处置,多措并举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四)坚持守正创新,践行有为农信。持续推动产品、服务、流程创新,以金融力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将金融资源更多地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小微、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投放,支持实体企业做优做强。

(五)构建合规文化,深化百年农信。要平衡好规模、质量、效益、合规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合规经营理念,统筹业务发展与金融安全;要构筑合规风控体系,健全合规管理机制,完善合规制度建设,不踩法律红线,守住合规底线;要培育合规文化,通过广泛组织合规宣讲、警示教育、专题培训等,增强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和法治意识。

三、在推进宁化农信联社高质量发展中构建特色文化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推动宁化农信联社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稳健运行的重要支撑、推动创新的力量源泉、依法合规经营的关键因素。为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价值观、风险观,让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成为经营发展的自觉遵循。

(一)践行金融为民的价值取向。要将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深刻贯穿于宁化农信联社发展实践之中,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重要基点,用心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金融服务更便利地惠及人民群众;要树立正确社会价值导向,弘扬“以义取利”,平衡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坚持在追求合理经济利润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

(二)弘扬农信向善向上的正能量。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增强服务效能,降低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为社会创造价值和福利,推动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环境共生共荣;注重服务国计民生,重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

(三)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源,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新模式。从产品创新、制度流程等方面发力,加快绿色产品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县域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通过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景观利用等方面打造生态产业链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助力绿色经济提档增质,为普惠金融插上展飞的翅膀。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金融需求,加强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增强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推动场景化金融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与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