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警惕这些“套路”,守护您的资金安全

文章作者:厦门农商银行文章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警惕这些“套路”,守护您的资金安全

尊敬的消费者:

在理财及代销业务销售过程中,部分消费者可能因信息不对称或理解偏差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导致资金受损。值此“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之际,厦门农商银行特别梳理理财及代销业务销售环节的常见风险点,帮助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避免落入“美丽陷阱”。

一、理财及代销业务销售常见风险点

(一)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1.风险表现:误解销售人员表述的“历史业绩”或“预期收益率”概念,最终实际收益可能因市场波动而大幅低于预期。

2.应对建议:

(1)关注产品说明书中的“业绩比较基准”,而非口头承诺。

(2)理解“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含义,做好收益波动的心理准备。

(二)混淆产品性质

1.风险表现:部分销售人员可能将保险、基金、理财等产品包装成“存款替代品”,甚至声称“保本保息”。

2.应对建议:

(1)明确产品类型:存款、理财、保险、基金的风险等级不同,购买前务必核实。

(2)警惕“存款送保险”“高息理财”等话术,避免被误导。

(三)风险测评走过场

1.风险表现:为购买高风险产品,在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时拔高自己的对应风险选项。

2.应对建议:

(1)如实填写风险测评问卷,不因“提高收益”而人为调整风险偏好。

(2)若发现测评结果与自身情况不符,可要求重新评估。

(四)忽视流动性风险

1.风险表现:部分产品有封闭期,提前赎回或须支付高额手续费。

2.应对建议:

(1)购买前确认产品期限及赎回规则,避免资金被“锁死”。

(2)短期资金需求建议选择开放式理财或货币基金,确保流动性。

二、消费者自我保护指南

(一)坚持“三问”原则

1.一问:资金投向哪里?(听清销售人员表述或查看产品说明书)

2.二问:最坏情况下可能损失多少?(关注产品风险等级或查看产品合同)

3.三问:有哪些费用?(了解管理费、赎回费、销售服务费等)

(二)善用“武器”保护

1.银行网点销售理财及代销产品要求录音录像(双录),完整、客观记录销售过程。。在自助终端等电子渠道购买操作时,如有销售人员介入,须转至销售专区录音录像并购买。

2.利用“冷静期”反悔。部分产品(如保险产品)一般设有15日犹豫期,在此期间可认真审视合同,如果认为合同与需求不相符,可在此期间提出解除合同,尽快行使“冷静期”权利,减少损失。

三、警惕非法金融中介乱象侵害

1.核实资质:选择正规持牌金融机构,通过官方渠道查验资质,拒绝“无证经营”;

2.警惕承诺:对“保本高收益”、“稳赚不赔”等话术保持清醒,理性看待投资风险;

3.保护信息:勿向他人泄露账户密码、警惕代客操作、索要“手续费”等行为;

4.举报维权:若遇可疑中介,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温馨提示

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您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避免盲目跟风。如需进一步咨询,可前往我行营业网点或登录福建农信手机银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