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行社动态

清廉家风故事丨张立家庭:好家风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文章作者:霞浦联社02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7日

  

  福建纪检监察 2023-04-07 17:02 发表于福建

  每周一向来是全国博物馆的指定闭馆日,而2018年8月20日的这个周一,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门为来自福州的一行特殊参观者打开大门,向他们展示父辈捐赠的文征明行书诗卷等一批文物及清单。

  为何能有这样的“高规格待遇”?只因这批珍贵文物是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主任张立的毕生珍藏,他在晚年将其全部无偿捐赠给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而这一行人正是张立同志的后人。

  1988年的一天,省干休所7号楼前,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和武警战士,将一大批字画、瓷器、拓片等文物,小心翼翼地搬上全副武装的押运车。年迈的张立伫立在旁,心情非常复杂,眼里充满了送别亲生孩儿般的不舍,心中又为文化瑰宝找到归宿而高兴。张立的小女儿深情地回忆:“这些文物来自人民,回归人民,了却了父亲生前的心愿!”

  不摆“老资格”,严于律己

  张立1949年南下福建后,先后在福建师范学院、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担任领导职务。他知识渊博、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从不搞特殊化。三年困难时期,张立全家都患上了浮肿病,但他从未将资历当作资本,向党伸过手。

  1983年初,省委决定成立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任命张立为主任。当时他已经60多岁,疾病缠身,但他不摆“老资格”,毅然受命,服从组织安排,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是这样要求的。张立的驾驶员当年等着房子结婚,以为自己是“领导身边的老人”,能得到组织照顾。可张立认为,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刚成立,亟需人才,应优先安排解决专家学者住房。驾驶员有怨气,但看到他事事讲公心、处处做表率,不仅消了怨气,反增服气,组织纪律性也随之增强。

  勒紧裤腰带抢救文物

  因年代动荡,许多文物遭到灾难性灭失。张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停给郭沫若、启功、徐邦达写信,提出要为保护文物尽一份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此后,张立把收集、保护散失在民间的古籍、字画、瓷器、碑拓等文物,作为自己的另一番“事业”,福州南后街一带的旧货店、省文物总店常常出现张立的身影。

  张立收藏的三彩瓶和扇舟载湾图

  没有资金怎么办,就自己省,向别人借。1976年夏天,张立出差外地时,发现了几件文物珍品,如不及时买下,恐要错失收藏的机会。情急之下,他不仅用光了当月工资,还向同事借了200元。这年夏天,他岳母去世,大女儿大学毕业分配到外地,急着用钱,不得已,只好卖掉自行车和手表。

  为了多保护一些文物,张立一家粗茶淡饭,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的内衣补了又补,睡的蚊帐破了,用报纸糊了又糊,就连菜底也舍不得倒掉,留着下一餐再吃。

  经过数十年节俭和悉心收集,张立家保护的文物字画已达4300多件,有林则徐、康有为、严复、林纾、章太炎、陈宝琛的书信、中堂、条幅和对联,宋、明、清历朝古籍善本,兔豪盏、青釉、青花瓷瓶等瓷品,以及无数名家的扇面、碑拓等等,挤满了三个卧房,家里已“无立锥之地”。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张立见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便决定把全部文物无偿捐献给陕西历史博物馆,好好保存。

  这些文物都是价值无法估量的瑰宝,仅一方端砚,文物商店便出价4万元。面对这样的高价,他毫不动心。更有一些香港藏家听到消息找上门来,意图高价收购,也被他严词拒绝。

  还有不死心的“好心人”上门劝说,让他别把文物全部捐出去,留些作为财产传给子女。张立一眼识破“好心人”的用意,援引林则徐的家训“回击”说: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我们留给孩子的最好财产是:

  忠诚为民、 严俭治家、

  清廉自强的好家风!

  张立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孩子们刚懂事,就必须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古诗古训。他还时常提醒孩子,要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自力更生,不得有懒惰、依赖的思想 。

  在张立的激励下,他的4个孩子勤勉、奋发、向上,用毕生所学报效、建设祖国。张立的小女儿深情地说:

  父母没有留给

  我们子孙一件珍宝,

  但是留下清廉家风,

  这就是留给我们后代

  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立同志简介

  1916年出生,陕西省富平县人,1936年10月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1938年秋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分配到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任政治教员。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3月任太岳区武委总会秘书长、《太岳民兵》报主编。1949年随军南下,入闽后历任福建人民革命大学第一部主任兼党委书记、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福建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地方志协会会长等职。1986年离休,1995年逝世。